English

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雪中送炭

1998-01-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汪大勇 我有话说

旨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和加快培养高校学术带头人的“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设立10年来,采取随机确定专家和按项目评审方法,使研究项目成为基金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目前受资助的1100多人已取得一千多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像许多留学国外的学子一样,当年我在回国前也有过这样的顾虑,那就是回国以后,所从事科学研究是否能得到支持?是否还有条件继续跟踪学科的前沿?”在日前举行的国家教委资助年轻教师基金设立十周年纪念会上,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大学彭群生教授深情地道出了10年来受到该项基金资助的1100多名青年教师的共同心声:留学归来的青年学子,在第一次独立主持重大科技项目、最需要扶持的时候,该基金及时雪中送炭,这无疑对大家的迅速成长和施展才能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八十年代中期,国际上人才的竞争和争夺日趋激烈,而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却正深受青黄不接的困扰,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1986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时提出,要培养年轻的科学家,要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根据小平同志这一讲话精神,为了给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使他们通过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尽快成长为高校新一代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国家教委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利用国家引进国外人才专项经费,于1987年设立了“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

随机确定专家和按科研项目进行评审,是这项旨在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雪中送炭的基金开展资助的两大特色。国家教委人事司副司长管培俊告诉记者,基金从一设立就确定了“自由申请、专家评审、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为了确保评审的公正和科学,他们把6万多名各学科专家输入计算机,每年评审前随机确定评审委员,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评审时的感情色彩和不正之风。同时,接受资助的青年教师要确立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要有独立承担的科研项目。10年来,基金资助总经费达6693万元,1100多名高校留学回国人员获得资助。随着一大批科技项目的陆续完成,许多受资助的青年教师已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目前已有188名受资助者晋升高级专业职务,有114人分别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百千万人才工程”,有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据国家教委人事司对308位基金入选者抽样调查,在已取得的成果中,仅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成果就有208项,获国内外专利成果4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3项,获国家发明奖成果1项,获省部级奖励成果207项。

一批研究成果既开拓了基础研究的新领域,又创造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该基金资助项目的另一显著特色。清华大学江亿教授获得资助后,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个地铁环境动态模拟软件,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空调系统实时仿真装置和我国第一个用于人工环境工程领域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产品,由他担任总工程师的清华大学人环公司创建短短5年,实现产值上千万元。中南工业大学曲选辉教授研制的特种铜粉,不仅结束了我国关键军工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而且在民用领域也开辟了广阔市场,每年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浙江大学彭群生教授1990年以来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在曲面环境的光能辐射度方法等项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在总结“资助年轻教师基金”设立10年来的经验后强调指出,要适应培养跨世纪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经费来源,增加投入,加大基金资助强度。同时要拓宽基金资助范围,对“洋博士”和“土博士”一视同仁,以使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资助,确保“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